脂溢性皮炎

时间
2008-12-01

脂溢性皮炎又叫脂溢性湿疹。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。常见于成年人及新生儿。到目前为止,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了。

多认为与遗传、皮脂代谢改变、微生物寄生、神经功能障碍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。曾推测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皮脂分泌增多和化学成分的改变,使原存在于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大量生长繁殖侵犯皮肤所致。最近的文献报告认为本病是由于表皮生长过快,角质层细胞没有足够的时间完全成熟,致细胞核滞留角质层的结果。

临床表现:

1.典型皮损为边缘清楚的暗黄红色斑、斑片或斑丘疹,表面被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。由于病变发生的部位不同,临床表现略有差别;

2.皮疹好发于头皮、眉部、眼睑、鼻及两旁、耳后、颈、前胸及上背部肩胛间区、腋窝、腹股沟、脐窝等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;

3.自觉症状为不同程度的瘙痒;

4.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生后第1个月,皮损多在头皮、额部、眉间及双颊部,为溢出性红色斑片,上有黄痂。

诊断依据:

1.好发于成年人及新生儿,典型皮损为边缘清楚的暗黄红色斑片或斑丘疹;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,分布对称;

2.皮损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,如头、面及皱襞处等;

3.病程慢性,伴不同程度的瘙痒。

治疗原则:

一、全身治疗:1.维生素B2、B6和复合维生素B等;2.瘙痒剧烈时,可给镇静止痒剂等;3.炎症显著或炎症范围较大时可短期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。

二、局部治疗:治疗原则为去脂、消炎、杀菌、止痒。

本病相当于中医的“白屑风”、“面游风”范畴。病因为风热血燥、风热之邪外袭,郁久则血燥,血虚则生风,肌肤失养,临床表现为干性皮损为主;或因过食肥肉油腻、辛辣酒类导致肠胃运化失常,生湿生热,蕴积肌肤,临床表现为湿性皮损为主。

[临床疗效]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155例,痊愈149例,好转6例。平均30天治愈。